学院简介

机械工程学院前身为1985年4月创办的浙江工学院浙西分校机械工程系,2010年升格更名为机械工程学院。学院现设有教师党支部等8个基层党组织,下设机自系、机电系、材料系等3个教学系部,以及学科竞赛指导中心、考研指导中心等2个内设机构,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108人,其中专任教师95人,包括教授15人、副教授30人、正高级实验师2人、高级实验师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达64人。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151人才工程”入选者、省高校创新领军人才、省中青年学科专业带头人等省级以上人才称号者共计14人次,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共32名。现有在校本科生1607人、研究生68人(其中自主培养29人,联合培养39人),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善。

学院秉持“融入地方、对接产业、面向国际、协同创新、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本为本”,践行“四个回归”,实施开放融合发展战略,加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学科融合、校地融合”,面向衢州高端装备产业,建有衢州高端装备产业创新研究院,分设产业发展规划等社会服务型研究所4个,着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四五”期间,学院集中优势资源,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学位点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学院将硕士学位点申报列为“一号工程”,集中全院资源全力推进2024年,机械专业硕士学位点成功获批,实现了学院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不仅为学院未来发展开辟了全新赛道,更使人才培养层次实现质的提升。与此同时,学院正积极谋划并推进机械工程学术型硕士、能源动力专业学位硕士点的培育与申报准备工作。

学科平台体系日趋完善。“机械工程”学科持续夯实“十四五”省级一流学科建设基础学院成功获批全省空气动力装备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标志着在省级科研平台建设领域取得新突破。此外,学院高水平运营“浙江省衢州空气动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衢州科技创新服务站”;与智造新城管委会共建的“衢州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院实体化运营水平不断提升,成为服务地方产业的重要纽带。

科研创新实力大幅增强。科研经费到账额持续增长,五年累计到账5703万元。国家级项目立项取得稳定收获,累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省部级项目立项数量稳步增长,累计60余项。高水平论文产出丰硕,累计发表SCI/E论文150余篇,其中高水平期刊论文数量显著增加。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成果转化与应用69项。荣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中国商业联合会服务业科技创新奖等全国性行业协会奖励5项。

专业建设与认证成绩突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并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志着专业建设达到国内同类专业先进水平。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新工科专业建设特色初显。学院秉持“围绕产业建专业、立足专业强课程、抓牢课程优内容”的建设思路,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工程教育理念,进一步强化专业认证工作,圆满完成学校审核评估任务。

教学资源与改革持续深化。以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课程与课程群建设为基础,突破传统课程边界、理论与实践教学边界、教与学的边界按照“材料获取、零件制造、装备集成、智能控制”四大产品全生命周期生产过程规律,共同构建“材料加工、机械制造、动力机械、机器人、控制工程”五大机械类专业课程模块,不断加强课程之间的学科交叉融合,打造43门一流核心课程及其教学团队,引导教师开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围绕学院机械硕士点的三大方向——智能制造技术、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动力装备与控制技术,积极建设完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省级一流课程7,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出版教材10余部,《机械设计》等3部教材获浙江省重点教材建设项目,出版《电工技术基础》数字教材1部,《电气控制与PLC》等2部教材获浙江省规划教材。深入推进数字化教学改革,建设智慧课程、AI知识图谱课程10余门,立项省级以上教改项目、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

实践创新教育体系日益完善。整合创新资源,促进平台合作,建设开放性、智能化、综合性的平台基地。延展课堂教学,深化实践教学,力争理论与实践碰撞出1+1>2”的育人效果。加强校企合作,将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融入课堂教学当中,提高专业建设的适配性。高标准建设“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建成“浙闽赣皖省际绿色制造产教融合联盟”。“衢州学院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基地”入选浙江省产教融合“五个一批”项目。完善“本科生导师制”,构建了“实验中心-创新实践基地-学科竞赛-大创项目”四位一体的实践创新训练体系。

学生竞赛与升学就业成绩斐然。突出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在“博士创新站”“教师工作室”“博士论坛”等机制加持下,通过“老+新”传帮带模式打破经验壁垒,以赛促创,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十四五”期间,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器人竞赛等A类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500余项,国家级奖项100余项,其中B类国家级二等奖或A类省级一等奖以上95,实现了多项赛事的历史性突破。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机器人竞赛指数”中,位列874所本科院校TOP5%-10%,排浙江省本科高校第3名。毕业生质量社会认可度高,年终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考研氛围浓厚,录取率提升至年均33%学生先后被吉林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宁波大学等985211、双一流高校录取290余人。

学术交流与影响力扩大。成功主办“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技术国际研讨会”、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技术国际学术会议、空气动力与掘进装备产业创新论坛、全国高校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研讨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热力学和流体机械学术会议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展交流会、浙闽赣皖省际绿色制造产教融合联盟论坛、华东基础力学与工程应用协会年会、四省边际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主题研讨会暨浙江省机械创新设计论坛等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余场,显著提升了学院在相关学术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2510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