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周建强教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双融双向 产学研创” 协同培育新工科人才——衢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探索构建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体系》

浏览:10次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10日

我院教授周建强在《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9日第11版)刊发题为《“双融双向 产学研创” 协同培育新工科人才——衢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探索构建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体系》的文章。

全文如下:


衢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着力破解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卡点、堵点,构建“双融双向、产学研创”的机械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学院创新“校企深度融合、全程交互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构建新工科背景下“材料加工、机械制造、动力机械、机器人、控制工程”五大机械类专业核心课程群,实施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教学;打造以实训为基础、以研发为动力、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要求为实施目标,以服务地方为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理念和指导,丰富机械类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内涵,旨在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更好地培养快速融入和服务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以“产”拓维度,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

围绕区域空气动力装备特色产业,通过优化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和合作演化治理机制,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校企共同打造基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平台共建、项目共研、成果共创、人才共育,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从制度层面吸引更多的企事业单位主动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多主体协同育人、多方共赢的长效合作新机制。把省级空气动力装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在产业集聚区内部,把浙江省空气动力装备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建在高校内部,相互开放、共同建设、共同使用。落实“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的重要要求,着力打造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双融合一”政校企新工科教育共同体。牵头与衢州智造新城、巨化集团、开山集团、红五环集团等共建浙闽赣皖省际绿色制造产教融合联盟,以及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等省级产教融合平台;让学校可以调动更多的教师参与科研,多出成果、多出人才,让学生能随时接触到企业新的设备和技术,及时了解产业对新技术的需求,并统筹课内、课外、校外三个维度的思政育人元素,精准实现工程创新精神的价值引领,既解决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资金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资源瓶颈与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

以“学”把宽度,形成学科专业新布局

学院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综合考虑目前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问题和新工科的客观要求,搭建“四层次五模块”机械类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基于目标层、支撑层、实施层、结构层,以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课程与课程群建设为基础,突破传统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教与学等边界,按照“材料获取、零件制造、装备集成、智能控制”四大产品全生命周期生产过程规律,共同构建“材料加工、机械制造、动力机械、机器人、控制工程”五大机械类专业课程模块,解决了课程教学学科交叉融合不足、实践教学薄弱、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深的问题。同时,探索校企互动“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模式。基于多主体协同育人体系,校企共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省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以课程思政建设为主战地,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生命线,通过邀请百名劳模进校园讲述个人成长故事、收集百件工业案例进教材,将区域、行业、企业和校史文化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鲜活案例融入“材料加工、机械制造、动力机械、机器人、控制工程”五大课程群,形成教学目标、思政元素、文化融入、价值塑造“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较好地解决了新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什么学”的问题,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强化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以“研”掘深度,打造科教融汇新平台

“科”“教”不分家,重点在“融”,结果是“汇”。学院深入推进科教融汇,强化校内外科研机构的深度结合,加强教学与科研之间的互动联系,为教师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为学生搭建科学研究环境,将科教融汇嵌入师生成长全过程。校地企联合共建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省级重点实验室、衢州高端装备产业创新研究院等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吸引年轻博士和名师团队教师深入企业车间,与企业共建博士创新站、企业技术研究中心,挖掘企业技术难题,并将其转化为教师纵横向研究课题,通过博士讲坛、创新工作坊、成果拍卖等创新活动,实现“师研生随、师导生创、师生共创”,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把科技革新的力量与育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融汇成一股强大力量。近5年,学院科研经费总计4617.58万元,省部级及以上纵向科研经费总计1421.78万元;教师年均科研经费30万元;获省部级及国家一级行业协会科技奖7项,大幅提升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培养人才“授之以渔”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

以“创”提高度,探索分类培养新体系

学院提出“双融双向六结合”机械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分类培养新模式。基于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依托校内外省级工程实践基地、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培养学生面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依托产业创新研究院、服务产业的创新工作坊,引导有能力继续深造的学生加入教师的科技项目团队,开展创新实验和自主创业等活动,指导学生发表论文、获得专利,为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创”融合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依托现代产业学院、企业博士创新站等载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校企合作技术开发项目,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新机遇。通过“本科卓越计划”和“本科攀登计划”双向培养路径,一方面面向行业企业培养卓越工程师,另一方面面向更高层次学府输送准机械类专业硕士研究生,探索机械类新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分类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人人成才、人人出彩。这些举措解决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及途径相对固化、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迁移能力不足的问题。

未来,衢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将继续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优化“双融双向、产学研创”机械类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机械类专业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质量,努力为国家机械领域培养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